close

  去往和順的路,穿越了一個又一個山洞,司機說這條陽左高速是今年夏天通車的。而全國總工會扶貧工作隊幫助這個縣脫貧致富的路,已經走了12年。
  革命老區山西和順,地處太行山腹地,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,“基礎條件差、縣窮民不富”。自2002年國務院扶貧辦確定全國總工會對口扶貧山西省和順縣以來,全總累計向這裡投入扶貧資金1000多萬元,而8批扶貧工作隊,實施了近200個幫扶項目,支持和順人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。
  12年中,全總扶貧工作隊先後有24名幹部進駐和順縣定點幫扶。時間推移,人員更迭,但沒有改變他們恪守的工作理念:“和民心、順民意”。
  調研走訪、深入基層傾聽群眾聲音、從和順縣實際出發,這是扶貧工作隊多年堅持的“笨方法”;創新扶貧工作方式方法則是扶貧工作隊對自己下的“狠要求”。而改變“平均用力”的做法,扶貧不“撒芝麻”,則是第八批扶貧工作隊吸收以往有益經驗基礎上開拓的“新路子”。
  多年來,扶貧工作隊不斷創新載體機制,堅持開髮式扶貧,激發貧困地區內在活力,以產業扶貧、改善民生為兩個重點,擴大了定點扶貧項目的受益面,讓和順人從點點滴滴的改變中,收穫了扶貧帶來的豐碩果實。正如第八批扶貧工作隊隊長黃飛所說:“把每一分扶貧資金、每一個扶貧項目都用在刀刃上,都經得起群眾的檢驗。”
  【故事一】致富村裡的特色農業
  在和順縣西部的義興鎮儀村,村民們因為雙孢菇新品種的引進而特別忙碌。
  “新品種經濟效益好,大家都來種了。採菇、修剪根部不需要多大的體力,婦女、老人都可以做,一個人在一個棚里一年就能賺8000元。”儀村村支書李亞軍看到村裡沒有閑人,村民過上了好日子,由衷地感到高興。
  全總第八批扶貧工作隊的到來,是改變的開始。2012年,儀村建成了雙孢菇種植基地,但由於品種傳統,產量一般,銷路也不好。扶貧工作隊瞭解了情況後,幫助村民從山東引進了雙孢菇新品種,給村民提供了育種及肥料補貼,與縣農委合作建設了雙孢菇新品種試種基地。
  新菌種的引進,使每平方米出菇量由10公斤增加到15公斤。如今,該村雙孢菇年產可達80萬公斤,創收260萬元。
  “為了幫助我們提高種植技術,扶貧工作隊下了很多功夫。”和順縣農委工作人員靳開維介紹說,“扶貧工作隊利用工會資源,從山西農業大學請來專家開展雙孢菇種植培訓,還製作發放了培訓書籍及光盤。”
  與此同時,適應和順高海拔地區特點,扶貧工作隊還引進了藜麥種植,通過組織培訓教會村民科學的田間管理。
  【故事二】農民有了自己的合作社
  義興鎮秀鵬食用菌合作社負責人姬秀鵬怎麼也想不到,當自己絕望時,是全總扶貧工作隊伸出援手,還幫助他當上了“小老闆”,帶領大家一起致富。
  2012年,因為縣裡修建戀思水庫工程,大批村莊遷移。失去土地和房子的村民,一切都要重新開始。“是全總扶貧工作隊幫助我們建立合作社,蓋起了15座食用菌種植大棚。”姬秀鵬說,雖然離開了家園,但工會在經濟和精神上的幫助支持,讓移民們有了新的生活來源,感受到了國家的溫暖。據瞭解,3年來,全總扶貧工作隊已經向秀鵬食用菌合作社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0多萬元。
  為了使農民專業合作社運作得更加規範高效,2014年,扶貧工作隊提出了經營規模化、生產標準化、營銷品牌化、產品安全化、管理規範化的“五化”建設目標。
  在以種植小米為主的馬坊鄉黑羊背村,由於村民長期以來各自為戰,沒有形成規模,小米銷售渠道窄、收購價低。扶貧工作隊在多次考察後,聯合當地有關部門,整合800畝土地,成立了專業合作社,為村民發放種植補貼併購置加工及包裝設備,幫助村民在小米精深加工和宣傳銷售上下工夫,成功打造了馬坊鄉“毛谷小米”品牌。
  黑羊背村村主任李芳慧給記者算了一筆賬:“以前穀子都被開發商低價收購,今年有了自己的合作社,統一包裝銷售,村民把這部分差價自己賺回來了,平均每個農戶年增收2000多元。”
  【故事三】老難題有了“新方子”
  “風、水、猩、天、麻、斑、傷”、“一大二快三突然”……這些診斷發熱出疹、心衰等常見病的口訣,鄉醫曹曉波培訓時都記在了筆記本上,現在已經朗朗上口了。
  今年7月,全總扶貧工作隊為鄉村醫生舉辦了培訓班,邀請首都醫科大學、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專家對全縣266名鄉村醫生進行了一周的業務培訓。“工作的時候,對照著這個課件和筆記進行治療,效果非常明顯。”曹曉波覺得這些方法簡單而實用。
  “醫療資源短缺、交通不便”,是和順人看病的“老難題”。除了組織鄉村醫生培訓外,扶貧工作隊還聯繫北京、太原等地醫院的專家來和順開展免費義診。
  “真希望以後能多舉辦幾次這樣的義診。”鞏三成是馬坊鄉城家莊的高血壓、冠心病患者,聽說北京專家義診正在建立長效機制,他開心地笑了。
  全總扶貧工作隊還開展了“最美鄉村醫生”評選活動,讓更多的人瞭解了那些常年扎根基層、服務鄰裡鄉親的“赤腳醫生”。入選的曹曉波感慨道:“扶貧工作隊組織的評選,對我們是一種激勵,雖然收入不高,但能為大家伙兒服務,也值了!”
  【故事四】村民們喝上了乾凈水
  在青城鎮後虎峪村,村民們興奮地向記者展示了自家免費領到的凈水設備。連接著這些凈水器的是一排排嶄新的白色管道,而更遠處,則是修葺一新的蓄水池。
  喝水難,以前一直是後虎峪村民最煩心的事——下雨天靠土坑蓄水喝,乾旱時要跑上幾公里打水喝,隆冬里飲水更成了大難題。“現在的年輕人恐怕都想象不出那樣的生活了。”一位老村民感慨道。
  雖然修建了水庫,但由於蓄水池容量小、管道老化難以抽水,村民的喝水問題依然是個“老大難”。全總扶貧工作隊在瞭解情況以後,對水源出水不足、管道老化失修、水池漏水、供水設備損壞等問題進行了排查。此後,實施了飲水安全工程建設,投入資金將後虎峪村的蓄水池變大,抽水管道也更換了,村民們終於喝上了放心水。
  “讓每個和順人能喝上乾凈的水”,是扶貧工作隊的願望。為此,他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:為康樂幼兒園購置安裝了全套凈水飲水設施;幫扶平松鄉西河會村修建了牲畜飲水池,解決了該村牛羊吃水難的問題;2014年,又累計投入20多萬元,推動和順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,實施全縣飲水困難地區房檐積水和水窖飲水凈化項目……
  每一個點滴變化的背後,是和順人收穫的幸福生活,是全總扶貧工作隊12年的默默耕耘。而這支扶貧接力棒,正在更多年輕工會幹部手中傳遞。
  (原標題:一場根植老區的扶貧接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b20gbhu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