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舒心萍
  饅頭、麵條、膨化食品……這些食品隨處可見,但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,這些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可能會使用含鋁食品添加劑,長期食用對人體傷害很大,尤其對兒童生長髮育和智力都會造成影響。日前,國家衛計委等五部門規定,從7月1日開始,饅頭、發糕等面製品(除油炸面製品、掛漿用的麵糊、裹粉、煎炸粉外)不能添加含鋁膨松劑硫酸鋁鉀和硫酸鋁銨,也就是俗稱的“明礬”,複合型膨松劑(即泡打粉)的主要成分也是上述兩種物質。膨化食品中,不再允許使用任何含鋁食品添加劑(7月1日《新聞晨報》)。
  “明礬”是食品加工中最常用的一種添加劑,而這些食品又大多是現實中最受居民喜歡及消費量巨大的食品,比如,油條、油餅、饅頭、包子、麵條等面製品,家家戶戶都離不開。然而,“明礬”含鋁膨松劑硫酸鋁鉀和硫酸鋁銨,過多攝入對人的健康顯然是有較大影響的。比如,世界衛生組織對鋁的最高攝入量做了一個健康指導,每人每周每公斤體重不超過兩毫克。比如一名60公斤重的成年人,每周吃進去120毫克鋁不會導致鋁的蓄積並引起健康損害。我國食品安全專家、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劉少偉則指出,“實際上,我國居民攝入量普遍平均超標嚴重”。
  既然我國居民攝入鋁量普遍超標,那麼,以法規的形式禁止饅頭、麵條等日常面製品使用“明礬”,就是確保居民健康的一個重大舉措,也可以說是利國利民的長久之計。但是,對於饅頭、麵條等禁止使用“明礬”的規定,日常誰來監管執行?顯然也是一個現實難題。比如,我國食品加工的小作坊眾多,像饅頭鋪、包子鋪、早點攤、油條攤、麵條攤等等,大街小巷,隨處可見。尤其是饅頭、麵條等都是居民不可缺少的主食,市場消費量非常之大,完全靠面製品製作者、經營者們自律,恐怕難以得到很好的執行。市場上銷售的饅頭、麵條等面製品,誰來檢測,誰來監管生產銷售,需要明確一個具體的主管部門,一管到底,切忌變成“誰都管,誰也不管”的問題。
  俗話說,病從口入。如今,“吃”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,而食品安全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。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恰恰是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,令老百姓對“吃”感到了擔心和憂慮。確保居民“舌尖上的安全”,把好的法規執行好、落實好、監督好,需要職能部門履職盡責,擔當起來。要管好每一個加工點、每一個攤點,甚至是每一個饅頭、每一兩麵條。如果在面製品加工過程中,製作者使用“明礬”仍是常事,見怪不怪,那麼這個禁用“明礬”的新規豈不是又成了“稻草人”?  (原標題:饅頭麵條禁用明礬,誰來監管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b20gbhu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